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华体会公司

恒坤新材IPO:引进产品毛利率远超自产 两位独董“独立性”受关注

2025-04-30 华体会公司

  中国网财经2月11日讯(记者 刘小菲)近期,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再进一程,其状态更新为“已问询”。

  资料显示,恒坤新材主要是做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此次IPO,恒坤新材计划募集资金12亿元,分别投向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SiARC开发与产业化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2024年1-6月,恒坤新材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4亿元、4410.44万元和3.14%。

  在招股书中,恒坤新材没有披露前五大客户名字,只表示客户A、B、C是知名存储芯片制造厂商,客户D和E均系知名逻辑芯片生产厂。其中A在报告期内一直是第一大客户,为公司贡献的收入占比在60%以上。

  有业内人士指出,全球芯片正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在此背景下,这些客户是否会减少对恒坤新材产品采购?恒坤新材的业绩是不是真的存在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就此问题,中国网财经致电致函恒坤新材,有关人员表示“暂时不回复”。

  与盈利能力的下滑不同的是,恒坤新材的估值在大幅度的提高。2021年5月,恒坤新材从新三板退市,摘牌前公司总市值不足10亿元,但2022年第十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并作出决议,同意按照投前不高于45亿元估值发行股票。

  目前,恒坤新材产品有自产和引进两种。自产光刻材料中,SOC、BARC、KrF 光刻胶、i-Line 光刻胶等已有多款产品量产供货,ArF 光刻胶、SiARC、Top Coating 等已进入客户验证流程;引进产品有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电子特气及其他湿电子化学品等。

  恒坤新材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以引进境外产品为切入点,引进并销售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后,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2023年,恒坤新材引进产品的毛利率为98.23%,高出自产产品67.9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半导体设备检测商无锡卓海科技IPO被否,原因是创业板上市委认为其核心技术在于其具备退役前道量检测设备的修复能力,而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这对其是不是满足创业板定位构成了潜在考验。目前,恒坤新材有30项发明专利,一半是2021年以后获得的。

  那么,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发展、且引进产品收入占比较高的恒坤新材是不是满足科创板公司定位?该公司是不是存在为符合科创板定位突击申请专利的嫌疑?对这些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也在采访函中问及,同样没得到答案。

  不过,恒坤新材在招股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自产产品的产能尚处于爬坡阶段,产能利用率相比来说较低。目前公司产线的投入已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随着后续研发和验证中产品转量产数量的增加以及重点客户的持续拓展,预计将逐步实现对现有剩余产能的有效消化,进一步提升相关产线的产能利用率。

  招股书显示,恒坤新材目前有三位独立董事,其中邹友思目前担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材料学院教授、研究员;黄兴孪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

  2024年12月,“厦门大学—恒坤科技先进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举行。据福建日报报道,该中心是双方基于厦门大学半导体和化学化工学科研发的特色优势,以及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集成电路光刻胶领域的市场优势,共同建设的高能级校企合作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是双方立足半导体先进材料领域开展深层次、多维度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志,将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根据《上市企业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独立董事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利害关系,或者别的可能影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

  那么,恒坤新材与厦门大学的此次合作大多数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在其任职单位与恒坤新材存在合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下,邹友思等独立董事能否保证“独立性”?对恒坤新材的IPO进展,中国网财经将保持关注。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全部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